你的創傷原型是什麼?

不同家庭中的童年創傷原型

broken image


在我們團隊過去的臨床觀察中,長期在功能不佳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在他成年之後出現情緒失控時,經由諮商的分析,我們有時候可以看到幾種潛伏在大人心中常見的創傷原型,這些不同的創傷形態通常是人們孩提時所形塑的,這些不同的原型往往也反應出當事人不同的家庭經驗。透過對自己這些童年創傷原型的角色理解,有助於我們理解自己現在(成人)的某些行為模式。

因為這些模式的背後,很可能就是我們被過去所束縛的童年創傷類型。經由對這些創傷原型的理解,幫助我們找到覺察與理解他們的機會,這或許能讓我們避免一再重蹈覆轍。
至於有那些童年的創傷原型呢? 我們試著用比較擬人化的方式來描述他們。

1.逞能的英雄

「逞能的英雄」顧名思義,這個角色是被迫背負著沉重的家庭負擔中長大,這個角色通常由家中的長子承擔,但是因為要背負的責任遠遠大於他們所能負荷的能力,因此最終孩子們學會用不斷犧牲自己、耗盡自己的方式來扛起責任,因此他們常常容易否認自己的需求,因為一旦承認自己的脆弱或壓力,這將會讓他們陷入一種深深的自責跟恐懼,害怕因此而潰敗。

他們永遠很難真正的靠近自己的內心,也不知道自己的真實需求,因為他們必須透過不斷的努力付出和工作,讓他肩負的家庭看來很好。他們極度的努力、也可能在成績上表現優異,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有一種補償性的相信:他們只要表現越好,傷害就越少。

2.掩飾的小丑

小丑也是一種常見的童年創傷原型。小丑的出現往往都是因為要來掩蓋某種家庭中既存的問題。在我們印象中,小丑總是用詼諧的喜劇效果來緩和氣氛、製造笑果,然而他們所需要製造笑果的場合,往往在本質上都是各式各樣的衝突,你可以看成他們習慣用滑稽的動作、風趣的幽默來掩蓋自己的不安和內心的缺陷。

當生活中出現衝突或不確定時,他們會極力去追求假像的平衡和表象的穩定,因為衝突的本質將會引發他們內心極大的焦慮和恐懼。而他們用來化解衝突的方法;多半是透過戲謔式的自我貶抑,或是大家喜歡的幽默手法。這些他們慣性使用的幽默方式看式暫時解決了衝突,為緊張的氛圍帶來輕鬆的化解,然而遇到衝突或焦慮就不斷想要反轉氣氛的心態,是因為他們無法正視心中焦灼的根源,因此儘管幽默為他們帶來好評,但這對他們自身的苦難卻無濟於事。

3.代罪的惡棍

替罪的惡棍通常都是扮演著浪蕩子的形象。他們總是到處惹麻煩,衝動又缺乏深思熟慮,一副愛惹是生非的樣子。一般人可能對他們的印象是衝動又情緒化,這些過度顯眼的跋扈與對立的行為,常常讓他們在群體中容易被凸顯出來,並因此受到指責,但他們這些行為原初的本質,很多時候是幫家裡的人擋子彈。

如果你很難理解的話,不妨想想看這個例子:有些孩子看到爸媽在吵架或爭執的時候,他就做出一些破壞的攻擊行為,然後引起爸媽的注意,這時大人會不約而同轉身罵孩子,而當爸媽把矛頭指向孩子時,孩子承受了這些責備,但也同時順勢把衝突引發的焦慮透過這種注意力轉移的方式轉嫁出去了。

4.早熟的替身

當爸媽或家裡的人失能、或是無法提供孩子需要的保障時,他們的替身就會順勢出現,有點像是以前我們看過的JOJO冒險野狼的替身能力(如果這段話讓你滿頭問號,就當我沒說)。當作為大人替身的孩子出現時,他就能照顧失能的父母,也連帶保護年幼的手足。

和逞能的英雄很像,替身的特點就是危險場合都由他們上,真正該負責的主角都躲在一邊看戲。所以習慣做替身的孩子常常比同齡的孩子來的老成,並且出事都是由他們來善後,因為他們太會幫家人擦屁股了。替身表面早熟,但內心往往是乾涸又渴望關注,他們忍不住會去照顧身邊的每一個人,藉由照顧別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但往往最該照顧的自己,卻被他們輕易地忽略,因為替身沒有主體,一直是別人的附屬。

5.流浪的幽靈

流浪的幽靈似乎是普遍在實務工作上最常見的創傷原型。

這類型經歷過童年創傷後的大人或青少年,外表看起來可能沒什麼大礙,要讀書也是可以讀書、要考試也是會準備、工作上也多半穩定沒出什麼大錯。但很多家長總有一種隱約的感覺,感覺孩子好像沒有什麼精神上的重量,常常問什麼都沒有主見、缺乏人生的目標,好像就只是活著,但靈魂沒了生氣,眼神瀰漫著空洞。

這些人的精神底層,是他們自己本來就沒什麼方向,之所以沒有方向,但是他們在自己的心中迷路了。

他們總是處在心中封閉的空間裡,或是在物理世界中以象徵式的方式封閉自己,比如說閱讀書籍、聽音樂、漫無目的滑著臉書或IG,機械式的點讚或愛心。
幽靈就是處在一種不外顯、不內省的封閉狀態。你總是看到他們,但他們的心似乎卻又不在那裏。

-----------

上面這些童年創傷的原型,在他們長大之後逐漸成為自己行為的慣性模式,但我們往往不會意識到這些行為背後的歷史故事。往往是在和諮商師層層的抽絲剝繭後,才慢慢看清楚這些模式背後的歷史原貌,而在爬梳與還原的過程中,也才開始和諮商師共同踏上修復的旅程。

但請注意的是,並不是每個人都一定會有一個上述典型的創傷原型,有時候同一個人也可能同時展現不同的創傷型態,也有人經歷過了童年創傷,但沒有展現出我們上述所說的型態。因此更重要的是,當我們意識或覺察到自己可能是創傷倖存者時,正視這些來自身心的感受,尋求合適的協助,是我們真正想跟你傳遞的重點。


如果生命的意義之一,在與自己和好

我們會在這裡與你相伴前行。